|
铜梁:探索“六要”路径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时间:2020-10-29 重庆市铜梁区坚持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扶贫产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的“桥梁”和“纽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贫困户”三位一体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全区4475户建卡贫困户中已有3100多户将1.23万亩土地、305万元资金入股到466个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中,带动5个市级贫困村和“插花”贫困户发展脆桃、油茶、龙虾等特色产业8500余亩。 一、向闲置土地要集体经济促脱贫。一是分类盘活推动。“拉网式”核查清理贫困村和建卡贫困户撂荒地、闲置地、边角地、荒山荒坡等自然资源性资产5300余亩,“一村一档”分类建立数据库,因地制宜划分花椒、茶叶等产业区域,统一发展产业项目。二是创新机制带动。构建“公司+集体+贫困户”合作机制,鼓励贫困户将闲置土地投放到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形成股权,村集体和贫困户参与管理,有效促进产业发展、集体增收、贫困群众致富。三是资金投入拉动。按照“三权”分置改革要求,撬动龙头企业、行业大户资金投入,引导企业采取“保底租金+分红”的形式,租赁贫困户闲置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组建贫困户“代耕队”及职业农民队伍,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今年以来,5个市级贫困村和“插花”贫困户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实现增收202万元。 二、向闲置产业要集体经济助脱贫。一是“变废为宝”盘活存量资产。对农村闲置产业进行清理,“一村一档”“一村一策”科学编制闲置产业发展规划,以股份合作经营、集体自主经营、租赁托管经营等形式盘活兑现。二是“变旧为新”改良传统产业。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优先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较集中村的蔬果、竹木、蚕桑等传统产业进行改良升级,村集体以财政资金、土地等入股,共享产业发展成果。三是“变小为大”做强零散产业。针对部分产业被市场看好但因“小散乱”难以产生效益的问题,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通过引进有实力的业主公司化经营、大户带贫困户等方式,把“小产业”做成“大文章”。通过盘活闲置产业,带动贫困村和“插花”贫困户盘活闲置产业6100亩,增收340余万元。 三、向已流转土地要集体经济带脱贫。一是深化股权改革。指导镇街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召开已流转土地业主、农户、贫困户听证会,根据群众意愿科学制定股权化改革资金的使用办法,让资金参与经济体的营运过程,优先推选有能力、公道正派的贫困群众参与经济体的经营和管理,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二是创新集体入股方式。以贫困村和贫困户较集中村为试点,科学实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量化确权,使公路、便道、灌溉管网等基础设施真正能够变成集体资产,并作为股份进入经济运营,以分红方式增加集体收入,5个市级贫困村集体经济全部实现“脱壳”。三是统筹劳动力供需关系。支持贫困村和贫困户较集中的村集体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从事劳务的贫困人口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既组织贫困户投工投劳增加群众收入,又通过中介服务费增加集体收入。 四、向农村电商要集体经济帮脱贫。把打通农户与市场的通道作为贫困户增收的最后关节,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建立“爱在龙乡”电商平台等,把贫困户分散生产和规模经营结合起来,优先将贫困户生产的土特产统一包装、统一渠道、统一销售,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助推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全区266个村、12个涉农社区实现农村电商全覆盖,利用区内境游电商、铜梁信息网、铜梁在线、铜梁龙城网等开展产品销售、休闲旅游线上销售等业务。与京东集团合力打造“互联网+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基地”,共建“神农大脑”,建成黄桷门生态农业互联网小镇,招引50余家知名电商企业入驻运营,为农产品销售搭建了更大的开放平台。每年对贫困村发展农村电商实施专项财政补贴,今年以来通过农村电商销售3500余户建卡贫困户农产品110余万元,有效帮助贫困户增收。 五、向潜在市场要集体经济益脱贫。着眼需求端优化供给侧改革,牵头搭建产供销信息平台,开展贫困户“订单式”生产。一是深挖市场。政府主导找好买家建立产品供需目录,建立“部门—镇街—集体经济—贫困户”对接交流通道,指导大户带散户特别是贫困户因地制宜进行规模化种养、订单化生产,带动贫困村和“插花”贫困户3000余户参与订单化生产,户均年收入近5000元。二是用活政策。健全种养殖业品种选择、科学管理、技术培训等保障机制,推进资金、金融、用地及税费等扶持政策向农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倾斜,每年整合6000万元涉农项目资金,全力支持有潜力有市场有销路的农村集体经济项目。 六、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集体经济利脱贫。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深挖农产品附加值,全面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一是利益共联。鼓励村集体培育村办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引入工商资本、市场经营主体,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技术等入股,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一起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进军二、三产业。二是业态融合。依托“一线四区”旅游景区,重点在贫困村和贫困户较集中村培育荷和原乡等乡村旅游品牌10余个,开发特色民宿、主题农场等服务型产业,常态化举办采摘节、体验节等乡村旅游项目,推动产业扶贫与旅游扶贫融合发展。三是延伸链条。引导村集体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37家,开发手工扎龙、荷花茶、龙绣等特色旅游商品70余种,推进传统农业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今年以来,5个市级贫困村、贫困户较集中村和“插花”贫困户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增收600余万元。 (根据铜梁区有关材料整理) |